
這些影像,都是零碎的片段
我想,這次我沒能拍出一個屬於「剝皮寮」的整體印象。
但是,我也不能吧。
感覺,就零零碎碎地拼湊吧。

剝皮寮,是在萬華龍山寺附近,
老松國小旁的一個古地名。
在清朝時期是個熱鬧的聚落,
據說是當時運進的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叫剝皮寮。
而因為是老松國小的擴建預定地,也因此獲得保存,
沒有改建成為大樓大廈。保住了這一塊留有古老風情的街區。
現在改為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藝術通。
(稱之為「通」應是取自日文「通り」,也就是街道的意思)

舊社區的發展進程,診所多會是一個重要據點,像是淡水也有。
或許這樣說有些倒因為果。
有社區群聚了,當時有理想性的醫師也就會進駐服務。


在剝皮寮的鄉土教育中心,就有一區介紹了清朝到民初的醫藥衛生,
當時住在剝皮寮服務的一個有名醫師叫做呂阿昌。不過他是西醫。
在中醫區這裡的互動式展覽,我覺得做得很有趣,不妨去玩玩。
在剝皮寮藝術通這一區,應該就是電影艋舺的取景地點。
現在有一些展覽、藝術活動。

這是供人寫回饋意見的小校桌。
不過我覺得很多意見都有些空泛。
有人批評藝術進駐老街是不好的,
有人批評老街展示出來的結構與以前根本不同。那所以呢?
逛過一些老街,我覺得剝皮寮挺有意思的。
至少不像台北縣的老街,既看不到老屋的特色、結構,
也聽聞不到老街的故事,
就只有吃!吃!吃!那樣就叫好嗎?
剝皮寮鄉土教育中心陳列的內容,我覺得很有趣,
有影像,也有影片,
而且我覺得影片的素質也很好。
不論是取材、運鏡、剪接都有一定水準。


像是這像正片般的窗戶裝飾,讓人耳目一新。
而透過這些老影像看往窗外,這些影像疊在也有點不算新的萬華社區樓房上,
的確是有一番影像的時空撞擊。

這個區塊是介紹青草街,這些圖像的排列相當吸引目光。
很有設計感。

斑駁的牆壁、現代的印刷、早時的糖果、取巧的名稱。

藝術通中的藝術展覽,我覺得這個挺不錯的,
是叫李明則的藝術家作品。



這就是片段、片段到不行的影像
為什麼說老街的故事重要呢?
因為不透過故事,實在很難感受這個老街的真實,尤其是屬過去的。
以這點來說,在藝術通播放的影片就很好,
有一些訪談舊居民來講當時的故事,
很有人情味。
光看紀錄影片就有些值得了,
穿梭在一間一間展覽館內、穿梭在一個一個藝術活動中,
簡單優閒的午後生活就此打發,
倒也是具有意義的休閒。
(不過展覽設計有些幼稚就是了,或許對象是小學生吧。不苛求了)
留言